第一百七十三章 风云骤起九州动(5)

章节报错(免登陆)
下载APP,无广告、完整阅读

顶点小说(m.dingdian888.com)更新快,无弹窗!

扯起汉朝的旗帜出来。
    一想到未来的事情,便是刘渊,都有些热血沸腾啊!
    大业。
    这是大业啊!
    “大帅,此事还需要仔细斟酌,汉人的事情,我们最好还是不要掺和得为好。”
    呼延翼...
    他这个岳丈还是这般谨慎。
    老一辈的人谨慎,倒是不无不可。
    他的儿子,是怎么想的?
    “玄泰,你如何看?”
    刘和被刘渊突然一问,愣了一下。
    什么我如何看?
    他眼珠转动,脑袋里面已经是在进行头脑风暴了。
    良久之后,刘和才有些谨慎的说道:“孩儿以为,外公的话,还是有些道理的。”
    有道理?
    有个屁道理。
    刘渊轻轻摇头,但嘴上倒是也没有说什么。
    “你回府去,先想个十日,十日之后再来见我。”
    禁足十日?
    可...
    为什么?
    刘和心中疑惑,但他却是不敢忤逆刘渊的意思。
    “诺。”
    他嘴上虽然是答应了,但是心中却多是不服气,以及...迷茫。
    想?
    我想什么啊!
    这个与汉人作对,本来就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。
    现在匈奴在并州也算是混得风生水起,应该是步步为营,外公所言,是很有道理的。
    然而这种想法,刘和也只敢在心中想一想而已,真正让他来说,他是万万不敢的。
    刘和退下之后,刘渊轻轻摇头。
    他的这个儿子,能力还是不行啊!
    他还有一个儿子刘聪,能力应该是要比他的这个大儿子要强上不少,但是现在,已经是在成都王那边了。
    比起冲劲来说,刘聪比之刘和,要强上太多了。
    刘渊眼神闪烁,他现在想的,已经是之后的局势了。
    出兵....
    他自然是可以出的。
    他在魏郡劫掠了不少人口,听说现在魏郡又重新来了人,那便又可以劫掠人口了。
    在魏郡这边搞出动乱出来,他也算是兑现了齐王的承诺了。
    .....
    另外一边,拓跋鲜卑西部也是得到了齐王的信件。
    拓跋鲜卑,如今已经取代了西汉时期的匈奴,成为北方势力最大的游牧民族了。
    说起鲜卑的历史,已经是可以追溯到东汉的了。
    拓跋鲜卑的发祥地“大鲜卑山”就是在今阿里河附近的大兴安岭北段。
    据《魏书·序纪》载,鲜卑之先“积六十七世”,至拓跋氏远祖成帝毛时(西汉武帝在位期间),为“远近所推,统国三十六,大姓九十九”。
    所谓“国”,当指氏族集团或部落;“大姓”,即指沃族或比氏族较小的家支。
    毛似是部落联盟的酋长,所称“皇帝”,为拓跋珪时追尊。
    毛下传五世而至宣帝拓跋推寅,正值东汉初年,北匈奴西迁,南匈奴保塞,拓跋鲜卑乘隙第一次南迁,至“大泽”,即今呼伦池(达赉湖)。
    由于地“方千余里,厥土昏冥沮洳(指沼泽地带),谋更南徙,未行而崩”。
    当时拓跋鲜卑还过着“畜牧迁徙,射猎为业”的游牧生活,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阶段。
    推寅后又经六世,至献皇帝邻时,一方面“七分国人,使诸兄弟各摄领之,乃分其氏”,即纥骨氏、普氏、拔拔氏、达奚氏、伊娄氏、丘敦氏、俟亥氏,连同拓跋氏形成“鲜卑八国”,后邻又命叔父之胤为乙旃氏,疏属为车焜氏,形成帝室十姓。
    另一方面因呼伦池附近荒遐,不足以建都邑,再加上随着拓跋氏社会的发展,部落首领为掠夺财富,扩张势力,就必然向南扩展,遂准备第二次南移。
    由于年老体衰,乃以位授子圣武帝诘汾。
    诸汾遵命率众南迁,几经险阻,才到达匈奴故地,即河套北部固阳阴山一带。
    这里水草丰美,树木繁茂,是牧猎的好场所,并接近了中原文化。
    由于两次迁徙策略“多出宣、献二帝,故人并号曰‘推寅’,盖俗云‘钻研’之义”。
    第二推寅邻命其子诘汾统领部众南迁时,约在公元160至170年之后,即东汉桓、灵二帝之际,当时正是檀石槐部落联盟强盛时期。
    拓跋鲜卑进入匈奴故地后,与留居故地的匈奴融合。
    拓跋力微时,在75个异姓部落中,属于匈奴的就有贺赖氏、须卜氏、丘林氏、破六韩氏、宿六斤氏等。
    匈奴部落加入拓跋鲜卑联盟后,与之杂居共处,相互通婚,逐渐被鲜卑化。
    “拓跋”的含义,乃是北人谓鲜卑父、胡(匈奴)母所生后代之意。
    《魏书·序纪》谈到力微是其父诘汾与匈奴故地之天女结合所生。实际上是给鲜卑与匈奴
章节报错(免登陆)
下载APP,无广告、完整阅读
验证码: 提交关闭